|
姓 名:孙延林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10月 职务/职称: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所在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 导 师:博导/硕导 电 话:13821996546 电子邮件:ylsun1003@163.com |
■ 学科(专业):应用心理
■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动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运动认知
■ 教育工作经历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英国拉夫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8年至今在天津体育学院工作
■ 学术交流经历(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讲学、访问)
2019年6月,香港教育大学访问。
2018年10月,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培训。
2018年4月,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访问。
2017年11月,学校体育与心理发展国际会议,扬州大学,大会报告。
2017年10月,第五届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浙江大学。
2017年7月,第十四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西班牙塞维利亚。
2016年10月,海峡两岸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台湾师范大学。
2016年7月,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大会,陕西师范大学。
2016年4月,京津沪运动心理学研究生学术会议,天津体育学院。
2015年11月,第四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扬州大学,报告主持人。
2015年10月,运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武汉体育学院,专题报告主持人。
2015年7月,2015年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术年会,天津体育学院,大会报告。
2015年5月,首届全国心理服务机构模式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专题报告.
2015年4月,首届全国体育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学科建设研讨会,北京体育大学。
2014年11月,全国第10届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深圳大学。
2014年7月,亚洲国际体育教育与运动科学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4年4月,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3年10月,国际体育教育素质学术会议,天津体育学院,大会报告。
2013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培训。
2013年7月,第13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北京体育大学,墙报。
2013年5月,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2年10月,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2年7月,体育中的科学、教育和医学国际会议(伦敦奥科会),英国格拉斯哥,墙报。
2012年6月,天津-新加坡运动与体育科学国际会议,天津体育学院。
2011年7月,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0年11月,全国第9届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上海体育学院。
2010年5月,第3届国际体育与运动科学大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口头报告。
2009年10月,动作发展、体育教学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天津体育学院。
2009年6月,首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08年10月,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报告会,北京体育大学。
2008年3月,欧洲应用运动心理学家高峰论坛,天津体育学院。
2004年,国际眼动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北京。
2002年,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北京体科所,墙报。
2002年,运动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广州体育学院。
■ 学术与社会兼职
2019年-天津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017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2017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2017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3年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
2011年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运动心理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讲教授
20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会员
2010年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
200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 课题研究
1.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机理的研究》(2012BAK21B03),排名第三。2012-2015。
2. 天津市教委教学质量工程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研究》(C03-0401),负责人,2012年-2014年。
3.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研究与信息系统开发:成年人和老年人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和测量技术的研究》,(2006BAK33B01)课题组成员,2009年-2011年。
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DLA010383)。课题负责人。2002-2006年。
5.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1年度),《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动机规模、自我概念和道德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负责人。2001年-2006。
■ 核心刊物论文发表
1. Chunxiao Li,Russell Martindale &Yanlin Sun. (2019 In Pres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and mental toughness: The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 Chien-Heng Chu,Feng-Tzu Chen,Matthew B. Pontifex,Yanlin Sun &Yu-Kai Chang. (2019).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neuroelectric meas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7(2), 117-132.
3. Wang, C. K. J., Liu, W. C., 孙延林, & Chua, L. L. (In Press).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 Models of the 2×2 and 3×2 Achievement Goal Measures in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4. Wang, C. K. J., Liu, W. C., Sun Y.L., & Chua, L. L. (2017).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3 × 2 achievement goal questionnaire for s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5(5),460-474.
5. Wang, C. K. J., Liu, W. C., Nogawa, H., & 孙延林. (2015).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Sporting Culture on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Life Aspiration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4 (2):113-123.
6. 王志庆,常淑芝,孙延林,郭娟. 初中生的久坐行为与身体活动方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30(4):277~281.
7. 杨勇涛,孙延林,吉承恕. 基于“绿色锻炼”的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30(3):195~199.
8. 孙德荣,刘瑞静,范金玲,王贵良,杨勇涛,孙延林. 目标定向、动机自主与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选择的关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30(2):141~146
9. John Wang, 孙延林*, Woon Chia, Liu, Jiaxin, Yao, Do Young, Pyu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Current Psychology, 2015, 34: 282-293. DOI: 10.1007/s12144-014-9257-y
10. 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新、吉承恕、戴群、金亚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14,45(5),337-342.
11. 李春晓、吴燕丹、孙延林,呼唤特殊体育科学实践:系统评价方法及其运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01):75-80.
12. 许坤德、纪颖华、Gordon BLOOM、王志庆、孙延林,资深教练对培养新教练的结构化指导课程的评价: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个案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5):431-435.
13. 孙延林、李军、吉承恕,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0年运动心理学论文回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6),470-476。
14. 孙延林、白学军、胡军、齐芳、韩志、赵卫华,部分信息与完整信息条件下不同水平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认知加工能力,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461-464。
15. C.K.J. Wang, W.C. Liu, Yanlin Sun, B.S.C. Lim, & N.L.D. Chatzisarantis.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Goal profile analysis using the traditional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0, 8 (3), 284-301。DOI: 10.1080/1612197X.2010.9671954
16. 孙延林,白学军,运动情境中运动员的视觉搜索行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11-115。
17. 李军,孙延林,体育学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及案例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
(8),27-31。
18. 孙延林,白学军,运动情境中运动员的预期反应中的认知加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6),465-468。
19. 孙延林,孙德荣,刘金有,体育活动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关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
(4),284-288。
20. 李广宇,孙延林,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人口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10),1332-1334。
21. 孙延林,刘立军,叶加宝,刘金有,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和目标定向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08-110。
22. 李广宇,孙延林,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3)310-312。
23. 邢晋,李宗浩,孙延林,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元认知特征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
(2),8-10
24. 孙延林,刘立军,方森昌,董玲,王湖,刘耘,9-18岁青少年身体自我描述年龄特点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8-10。
25. 徐波,孙延林,季浏,余兰,我国18-69岁城市居民运动愉快感的调查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2),14-16。
26. 孙延林,吉承恕,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
(1),20-22。
27. 胡咏梅,孙延林,技能表现类项群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结构特征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5),761-763。
28. 胡咏梅,孙爱华,孙延林,技能表现类项群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诱发因素及其可控性的研究,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7-30。
29. John, W., W. C. Liu, 孙延林, Biddle, S., Female Secondary students’ Sport Ability Beliefs and Regulatory Styles: Relationships with Enjoyment, Effort and Boredom,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13-18。
30. 胡咏梅,孙延林,体育课中的动机气氛对初中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能力知觉的影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4),45-47。
31. 孙延林,Biddle, S.,体育活动与老年人的抑郁:系统综述,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3),
49-54。
32. 胡咏梅,蒋满华,孙延林,中美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的比较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42-43。
33. 蒋满华,孙延林,薛玉行,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1,37(6),15-16。
34. 孙延林,John, W., Biddle, S.,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10-14。
35. 孙延林,李实,体育课在发展学生适宜动机模式、自尊心和社会道德中的作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56-58。
36. 孙延林、蒋满华、李实,关于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特征及机制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
37. 李实,孙延林,我国篮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体育与科学,2000,21(3),40-43。
38. 孙延林,李实,蒋满华,胡咏梅,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
(3),12-15。
■ 主要著作
1. 孙延林,《运动员的预期行为与视觉搜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1月。
2. 孙少强,孙延林主编,《运动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孙延林,第一章 运动活动动机,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成果获奖情况
2018年,天津市第十二届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
2016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运动心理学)负责人。
2014年,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
2013年,天津市高等学校(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创新团队带头人。
2013年,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创新团队。
2013年,2013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培养研究生要求
有目标、有规划,有始有终;勤于思考,英文基础较好,有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