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心理教研室《教育学》课程于2021年9月荣获第二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线下课程)。课程负责人杨公安,中共党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主任,着力打造以杨凤英教授、杨俊生教授为代表的兼具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团队,致力于提升学生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1. 课程目标
(1)让学生深刻明确课程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动力;
(2)通过精选、精讲课程内容,扎实学生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
(3)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观摩、见习等形式,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4)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课程建设及应用
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以“精”“实”为原则组织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资源。
(1)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2)充分研讨、论证,适时修订教学大纲;
(3)根据国家要求,采用权威教材;
(4)自发补充前沿性、跨学科、应用性辅助教学资源;
(5)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式;
(6)建立并使用期末考试试题库,规范考试流程;
(7)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3. 课程组织实施
(1)根据国家要求,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需求、课时等因素,精选教材内容;
(3)根据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补充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的教辅资源;
(4)本着“学会”、“会学”、“会用”的目的,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讲透”“讲活”;
(5)规避教师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作用。
4.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1)侧重增量评价
坚持课程学习既定标准的前提下,考虑学生间差异,侧重增量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强调过程评价
在重视规范期末考试的同时,强调通过阶段、多形式学习过程中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指导。
(3)采用多形式评价
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采用现代化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业成果呈现方式,如微视频、小品、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4)吸纳学生参与评价
打破评价一言堂,听取学生意见,多侧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学业状况。
5. 课程建设计划
(1)为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以“精”“实”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精”是指精选,“实”是指切实有用。如以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为参考,遴选教育学核心内容。
(2)为解决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专题探究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基于个体差异的增量评价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
(3)为解决课程知识向内容转化不足的问题,采用多样化实践形式,发挥实践的聚成作用。除校外集中实习、分散见习之外,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课堂,示范讲解;从教育学视角解析学生所学其他课程教学,使教育学的学习与学生现实世界紧密结合。
(4)为解决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对基础教育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样化合作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本课程授课教师采取扎根行动与中小学建立多样化合作,请一线优秀教师进课堂。
(5)为解决纸质教材静态化问题,采用案例库作为教学有益补充,促进教学内容的立体、鲜活、实用。
6. 课程建设活动集锦
(1)师生互动,共研课程建设方案
2021年6月7日,李英副教授、杨公安副教授围绕《教育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推进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借助课程平台,助力学生教学能力提升
2021年11月4日,杨凤英教授、杨俊生教授、杨公安副教授参加学院举办的“助力卓越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讲座。

通过《教育学》一流课程平台,为将我校学生培养成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体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卓越中小学教师提供有力支撑。
(3)深入中小学,推动课程建设满足实际需求
2021年11月29日,杨凤英教授、杨公安副教授、胡月博士先后赴杨成庄中学、梧桐小学实地调研,围绕实习学生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实习学校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及时完善一流课程建设方案。